如今小英總統力排萬難,終於踏出了「潛艦國造」的第一步,結果國民黨又在立法院,一再杯葛「潛艦國造」的預算。
而現在蔣尚義回來擔任副董事長,等於梁孟松突然多了個頂頭上司,而且還要向其匯報業務,這肯定會讓梁孟松難以接受。「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4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
這份聲明也希望可以列入本次臨時董事會的正式會議紀錄。我覺得,你們應該不再需要我在此繼續為公司的前景打拚奮鬥了。而這些成果是由我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日以繼夜、賣命拚搏得來的。《新浪科技》報導,中芯國際今天公告,公司已知悉梁孟松有條件辭任的意願,目前正積極與梁孟松覈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台積電告贏離職研發處長梁孟松 新聞來源: 中芯內鬨?蔣尚義回鍋梁孟松要辭 公司稱正覈實(中央社) 中芯人事大地震 蔣尚義去、梁孟松請辭(聯合報) 中芯巨震。
中芯國際今天公告,正和梁孟松覈實「真實辭任的意願」所以閉結早已習慣了,為別人著想。加總目前的付費訂閱制服務,總共有220萬個付費會員帳戶。
2019年NCC廣電市場調查則指出,一年內考慮停止訂閱有線電視的人數較2017、2018年相比微幅增加。串流是生活日常:六成台灣人口使用線上影音服務 這聽起來似乎與今日世界相違背——人類社會現在有Wifi、享有5G藍圖、還有不用出門就能宅在家玩的任天堂Nintendo Switch與PS5(如果能搶購到),也有不同類型的OTT(over-the-top)網路服務。Engagement Lab獎勵計畫的調查發現,由每個月擁有1600萬活躍用戶的YouTube領銜,在台灣幾乎95%的人使用線上串流服務5G發展在未來極有可能讓行動通訊上網的用戶增多、使用更加便利快速,對即選影音視聽是一大利多。
加總目前的付費訂閱制服務,總共有220萬個付費會員帳戶。作者提供 訂閱式隨選視訊服務每月花費 螢幕變小、變方便,整體使用者滿意度偏低 綜觀全部的隨選影音視聽者,高達92%利用智慧型手機收看內容,大幅超越使用數位電視機上盒的比例。
Engagement Lab獎勵計畫的調查發現,由每個月擁有1600萬活躍用戶的YouTube領銜,在台灣幾乎95%的人使用線上串流服務。2019年NCC廣電市場調查則指出,一年內考慮停止訂閱有線電視的人數較2017、2018年相比微幅增加。而以協力為核心的「Engagement Lab獎勵計畫」,就是要透過更完整並經細緻處理的數據分析,突破以往個別OTT平台獨擁自家用戶資料的限制,讓跨平台分析資料,能夠創造出更符合使用者體驗的服務,也能讓台灣OTT產業更加茁壯成熟,更有機會帶動相關科技產品與文化內容產業的發展。有線電視戶數下滑,OTT服務影響力擴大 相對於此,台灣有線電視系統訂戶在這兩三年來雖略有增減,但總體仍然不掩明顯的下滑趨勢。
考慮「剪線」最主要的原因是「網路方便」,其次則為「有線電視沒有想看的電視節目」,與第三名「很少收看」。YouTube流量制霸,付費訂閱MyVideo、愛奇藝最多 以廣告為收入模式的隨選影音服務(AVOD,advertising-based video on demand)已廣泛滲透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其中以擁有1600萬每月活躍用戶的YouTube大幅領先,LINE TV與Yahoo! TV則各以約600萬用戶,名列第二、三名。另一方面,訂閱制(SVOD,subscription on demand)線上視聽服務使用人數約41%。這加深視聽選擇分眾化,似乎讓人們更疏離。
文:許月苓 資通訊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能及時、線上隨選自己想要的娛樂內容。再加上現今Covid-19疫情充滿不確定性,也讓人與人之間更多時候必須保持社交距離。
另外在網路連接渠道上,透過行動通訊網路與寬頻固網兩者間的比例也不分軒輊,均超過六成。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總的來說,人們觀看影音內容的螢幕縮小了。
知名獨立顧問公司MPA(Media Partners Asia)資深分析師Adrian Tong對此現象分析指出:「在目前產品競爭飽和,只有少數服務平台獲利的狀況下,唯有增加對在地製作與優質內容的投資,著力於穩固市場和打擊盜版的多重努力下,才能讓未來市場有健全的成長。可見在競爭激烈、新產品陸續規劃入場的情況下,如何讓顧客買單絕對是一大難題。擁有最多付費訂閱客戶的是myVideo,第二名則為目前海外版的愛奇藝,兩者皆主打免費增值(Freemium)商業模式,即只有在需要更多加值服務時,才另外付費的網路影音平台。SVOD訂閱者每人平均會訂閱3.2個產品,有接近七成的人每月訂閱金額超過新台幣299元,平均每月花費為375元,更有17%訂戶每月會消費超過599元。人手一支播放不同節目的螢幕,大過多人同時收看一個節目,也更便於在交通移動中點選、觀看。在這樣的時代,還有誰需要為了家中唯一一支電視遙控器掀起大戰?誰還需要在固定時間死守螢幕前?是不是只要一人一行動裝置,就能讓所有人各自安穩地佔據自己的小島,獨佔專屬自己的風景? 從台灣最新的閱聽發展來看,的確呈現這樣的圖像。
另外在網路連接渠道上,透過行動通訊網路與寬頻固網的比例平分秋色,均超過六成。串流是生活日常:六成台灣人口使用線上影音服務 這聽起來似乎與今日世界相違背——人類社會現在有Wifi、享有5G藍圖、還有不用出門就能宅在家玩的任天堂Nintendo Switch與PS5(如果能搶購到),也有不同類型的OTT(over-the-top)網路服務。
相較傳統電視頻道早已行之有年、相較客觀且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收視率調查,針對OTT網路影音產業的收視聽衡量機制仍正在發展當中,這個調查只是第一步,我們希望繼續推動,讓台灣市場得以建立全面性、具公信力的商業模式(包含發展廣告機制等)與長期數據資料庫。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1月份最新的統計資料,更創下10年來歷史新低,第三季總戶數跌破至489.6萬戶,與最高峰2017年同季約527萬戶相差甚多。
在客戶忠誠度上,調查顯示使用者對整體與大多數個別產品的黏著度皆偏低,唯有Netflix、YouTube與HBO排名前三強,擄獲使用者好評臉書發言人表示,希望歐盟這些草擬的新規定可為蘋果設下界限。
這些法案有什麼效用? 歐盟負責競爭事務執委維斯塔哲(Margrethe Vestager)及歐盟內部市場事務執委布勒東(Thierry Breton)認為新規也是為防止出現反競爭規範的主宰性公司。蘋果則尚未回應媒體要求回應評論的請求。」他也提及,美國一直專注於反托拉斯法,但事實證明「太慢了,而且不夠強大,無法控制大型科技公司所擁有的力量。」 歐盟史上最嚴格個資法GDPR上路:你聽過最高可罰7億的「被遺忘權」嗎? 【TIME】【FORTUNE】除了歐盟的GDPR,美、中、俄如何處理數據隱私? 即將脫歐的英國也將立法跟進規範 《匯流新聞》報導,歐盟在公布自己的《數位服務法》後,英國也將在明年立法中引入的新規定。
據《路透社》報導,Facebook將把其在英國的所有用戶轉移到與美國加州總部的用戶協議中。社群平台須「刪除並限制非法內容的傳播」,包括兒童性虐待和恐怖資訊等。
《EUROnews》報導,倡議數位權利的歐洲數位權利組織(EDRi)的高級政策顧問Jan Penfrat表示,「有了這項法規,歐盟就有可能在這個議題上,走在全球的最前端前端。上述文件指出,歐盟委員會將依據多種標準,來定義「守門人」企業,包含公司營收、用戶數量,以及公司對單一市場的影響或對競爭對手的重要性等,名單每2年將進行更新。
以Facebook為例,其去年收入的10%為例,將達到70億美元(約1968億台幣)。將用戶協議移至美國,意味著英國用戶將不再受到歐盟嚴格的隱私制度政策的保護。
我希望這2個新法規能夠領讓歐盟在這樣的議題上處於領先地位,這與GDPR(歐盟保護個人隱私的法規)所做的類似。企業們如何回應? 《工商時報》報導,Google警告這些新規定將打擊科技業的創新與成長。這項更改將在明年生效,並與Google在2月公布的用戶權益政策類似。《路透社》報導,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及Google等美國科技巨擘,控制著大量數據以及數以千計公司和數以百萬計歐洲人仰賴的線上平台,這些新規是歐洲聯盟(EU)約束美國科技巨擘力量的最認真嘗試。
它們也必須揭露有關平台上政治廣告,以及它們用來提示和排列資訊的演算法參數等細節。一套名為《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的新規,將要求對被認定違反新規的線上資訊守門人處以罰款,金額最多達其年營業額的10%,並以下令拆解做為最後手段。
他表示,蘋果控制著整個生態系統,從設備到應用程式商店與應用程式,並利用這種力量傷害開發者與消費者,以及臉書等大型平台。英國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的用戶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與Facebook的加州總部(而不是Facebook位於愛爾蘭分部)簽署服務條款協議。
經過長達18個月的磋商,英國提出「網路危害」條文,新的規範為Facebook、推特、TikTok、YouTube和WhatsApp等平台制定新的責任義務要求。一名接近歐盟執委會的消息人士告訴《法新社》,符合新規線上資訊「守門人」的10大科技巨擘包括美國的臉書、亞馬遜、蘋果、Google、微軟(Microsoft)和社群媒體SnapChat,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和字節跳動(ByteDance),韓國的三星(Samsung)以及荷蘭的Booking。